地址:上海市天目中路428号(凯旋门大厦)
联系人:张先生
手机:13801777807
电话:021-63532830
传真:021-63546247
Email:shanghaitaiyi888@163.con
1、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
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喉,喉部发出声音后,还需要咽腔与鼻腔的共鸣,才能形成人们所感知的声音或语言。咽腔、鼻腔通畅无碍,才能保证正常的共鸣,否则,将出现共鸣失调,引起声音异常。
2、喉的结构与功能
喉的解剖结构包括:声门区、声门上区、声门下区。喉是发声音的器官,也有屏气作用(如举重、大便时)等。
▲声门区:其结构主要是左右两条声带,声带之间的空隙就是声门区,唿吸时空气由此进入肺部。声带以前联合部位为支点,在后端杓状软骨的活动下,吸气时声带向左右两侧张开,发音时双侧声带向中线靠紧而闭合。声带前后紧绷,活动自如,表面光滑。如果声带充血、长小结、息肉,就影响两侧声带的闭合而声音嘶哑,讲话费力;如果声带疲软,亦讲话无力,声音嘶哑;如果由于支配声带运动的神经受到损伤,声带的左右活动就会受到限制而固定,形成声音嘶哑;如果两侧声带均固定于正中位置时,则声带不能张开,将形成严重的唿吸困难。如果由于过敏等原因,可能形成声带高度水肿,将导致声门空隙变小,形成唿吸困难,严重者引起窒息死亡。
▲声门上区:主要有会厌,吞咽时会厌向后倾倒,使喉入口闭合,不让包含饮食物进入喉腔。
▲声门下区:在声门区之下,直接与气管相连续。
3、咽的结构与功能
咽的解剖结构包括:鼻咽、口咽、喉咽三个部位。咽的功能主要是吞咽食物,共鸣作用,以及扁桃体对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。
▲鼻咽:位于鼻腔的的后方,故名鼻咽,上自鼻咽顶部,下至软腭的水平面。其左右两侧有通向中耳腔的开口,称咽鼓管咽口;咽鼓管的后上方部位是鼻咽癌容易发生的常见部位;其顶部与后部交界处是咽扁桃体的附着处。鼻咽部有炎症时,往往容易感觉此部位干燥异物感,或有吸鼻后的痰中带血(鼻咽癌时也容易产生此症状)。
▲咽扁桃体(俗称腺样体):位于鼻咽顶部与后部交界处,小儿3-7岁时腺样体较明显,10岁以后开始萎缩。小儿腺样体属于咽部的淋巴组织,含有不同发育时期的淋巴细胞。成熟的淋巴细胞参与身体的免疫功能。生理性腺样体肥大与遗传体质有关,与生理性扁桃体肥大的机制一致。如果腺样体肥大较重,向两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中耳炎,向前方可以堵塞后鼻孔引起鼻塞并进一步引起鼻炎、鼻窦炎;同时由于唿吸道不通畅,就引起打鼾、张口唿吸;长期的腺样体肥大,还引起小儿发育身体发育障碍、鼻面部发育障碍、智力发育障碍等。
▲口咽:位于口腔后方,故名口咽,即张口可见的部位。口咽部的悬壅垂在软腭正中呈下垂状;其两侧是腭扁桃体
▲腭扁桃体(俗称扁桃体):位于口咽部两侧,其前后两条弓形稍隆起处,前称腭舌弓,后称腭咽弓。扁桃体属于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,对儿童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局部免疫功能。因此,青少年的扁桃体不宜轻易手术切除。儿童时期的生理性扁桃体肥大往往与遗传体质有关,主要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引起,是机体对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自我保护的体现。婴儿时期(1~3岁),人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质(免疫球蛋白等)主要从母体所带来。约2~3岁后,这些免疫物质被基本消耗而不足,则通过局部免疫功能(腭扁桃体、咽扁桃体)的提供而得以自我保证。扁桃体既然提供免疫功能,就需要有组织结构上的发达,适当地有所增生(3~7岁时最大),这种增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足以引起扁桃体的过度肥大。对于那些先天性不足(遗传因素)的儿童(特别是在6、7岁前)就容易形成扁桃体过度的增生。此种过度的增生为人体自我免疫调节功能所引起,故称为“生理性扁桃体肥大”。所以,如果有口咽部腭扁桃体生理性肥大时(容易发现),也往往存在腺样体(咽扁桃体)生理性肥大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的骨髓造血功能、系统免疫功将逐渐增强,对扁桃体这种局部免疫功能的依赖性逐渐减少,因此,扁桃体也就逐渐萎缩,并最终失去它存在的价值而至完全萎缩。扁桃体表面有很多的陷窝口,通向扁桃体深部的陷窝。这些陷窝比较隐蔽,一旦发生急性扁桃体炎而不彻底疗愈,细菌久留于内,就容易引起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并形成慢性扁桃体炎。
▲喉咽:在口咽部下方,自然延续,既与声门上区相连,也与食管连接。唿吸时,空气从鼻腔而入,到达鼻咽、口咽、喉咽,然后进入声门上区,经声门区、声门下区,直达气管而入肺部。食物从口腔而入,经口咽、喉咽,再进入食管。如果进食时讲话,影响到会厌的正常闭合,正处于喉咽部位的食物就可能进入喉部,引起刺激性呛咳,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。
4、鼻腔的结构与功能
鼻的结构分为外鼻、鼻腔、鼻窦三部分。
▲外鼻:形如倒立的圆锥,隆起于面部正中,其下方左右各有一个鼻孔。两侧仙鼻孔中间的分隔,称为鼻小柱。鼻孔的外侧缘被鼻翼所掩护。鼻翼的旁边、眼眶之下的部位就是面颊部。鼻翼与面颊部位在青春期容易生小疖或青春痘。
▲鼻腔:按前后分为鼻前庭、固有鼻腔。鼻前庭内表面是皮肤,长有鼻毛,起到阻挡灰尘进入鼻腔的作用。喜欢拔鼻毛的人,容易引起鼻前庭毛囊感染,产生鼻疖。鼻前庭往内,就是固有鼻腔,其表面是黏膜。固有鼻腔左右各一。鼻腔前通于鼻孔,后通于鼻咽部,两侧各有一个外侧壁,中间是鼻中隔,另有鼻腔顶部与底部。
▲鼻中隔:表面是黏膜,其前下方与鼻前庭较近的部位,称为毛细血管丛区,血液供应来源丰富,临床上95%以上的鼻出血都发生于此。鼻中隔在很多人都不是完全平直的,可能形成偏曲,若严重偏曲,或者长有嵴突,则压迫鼻腔外侧壁上的鼻甲,引起鼻腔阻塞与神经反射性头痛。
▲鼻甲与鼻道:鼻腔的外侧壁从上至下并呈前后纵形排列3个鼻甲,分别称为上、中、下鼻甲,并向鼻腔内侧突起。每个鼻甲的下方有一个空隙,分别称为上、中、下鼻道,而整个鼻腔通道,就称鼻道或总鼻道。下鼻道的前端,有鼻泪管的开口,泪液内此流入鼻道。鼻腔有炎症时,炎症因子也可经此通道逆行性引起泪囊炎或结膜炎;中鼻道有上颌窦、前组筛窦的开口;上鼻道有后组筛窦、蝶窦的开口。
▲鼻黏膜:鼻黏膜覆于整个鼻腔表面。鼻甲的黏膜下组织呈海绵状结构,具有很强的伸缩性,正常情况下其表现光滑、按之有弹性,并能对药物或炎症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。鼻腔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,就会引起鼻甲肿胀,产生鼻腔阻塞。慢性单纯性鼻炎时,由于对温度敏感,容易在早晚或气温较低时出现鼻甲肿大,因此产生左右交替性或间歇性鼻塞;慢性肥厚性鼻炎时,就是由于鼻甲的黏膜下组织出现了增生、肥厚,其表面也就不光滑,并对1%麻黄碱收缩反应不敏感。由于其鼻甲总是处于增大的状态,因此鼻塞呈持续性与渐进性加重。如果鼻甲的后端(往往是下鼻甲)肥大,就有可能压迫鼻咽部的咽鼓管咽口,鼻腔的炎症及其炎性分泌物亦可影响到咽鼓管咽口,均可引起中耳炎。
▲鼻黏膜分区:鼻腔黏膜分为二个区,在中鼻甲下端平面至鼻腔顶部,称嗅觉区,部位较小;嗅觉区下方的部位称唿吸区。如果鼻腔长期存在慢性炎症,或者吸入有毒有害气体(如抽烟)、病毒感染等,就有可能形成嗅觉区的黏膜功能损害与嗅觉神经末梢的损害,从而引起末梢神经感受性嗅觉障碍(鼻腔通畅而嗅觉减退或消失);如果唿吸区的黏膜功能因为受到长期炎症、手术损害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发育障碍,则可能发生鼻甲黏膜枯萎,鼻甲变小,引起干燥或萎缩性鼻炎。
▲鼻窦:也称副鼻窦,左右两侧4对,共有8个,分别称为上颌窦、额窦、筛窦、蝶窦。
▲上颌窦:位于上颌骨内,开口于中鼻道的前中部位。上颌窦在出生后即已经存在,是各鼻窦中最大者,因此如果鼻道内脓液多,往往存在上颌窦炎;其体表部位在鼻翼两侧的面颊部,急性鼻窦炎时,可引起此部位触压痛。
▲额窦:位于眼内眦内上方,出生时窦腔极小,一般在10岁后有可能发生额窦炎,并引起此部位触压痛。
▲筛窦:的体表部位在两眼连线的中间,即鼻根部位,其窦腔约朝后呈纵向,位于前部者(前组筛窦)开口于中鼻道的中后部位,位于后部者(后组筛窦)开口于上鼻道。2岁以后可以患筛窦炎。筛窦与眼的关系密切,在少数情况下,有可能引起眼眶内化脓性炎症或视神经炎。
▲蝶窦:位于蝶骨体内,部位最深,开口于上鼻道的后方。较大儿童可以出现蝶窦炎。